沙河食堂党员责任区有2名党员,105名员工,负责近1.3万平米的沙河食堂的日常运行,保障沙河校区1万多名师生的用餐。现代版的“舍家弃子上战场”的画面,在疫情期间的沙河校区上演,共产党员杨文义带领沙河食堂责任区的党员和群众,收到学校的“一声号令”便义无反顾投入到抗疫战斗中。
杨文义,中共党员,北航沙河食堂的经理,负责沙河食堂的日常管理工作。从沙河校区2010年投入使用,他就作为第一批建设沙河的“拓荒者”,坚守在沙河校区的岗位上,1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杨经理始终把每一位同学的需求放在心上,对于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都虚心接受并不断改进,使食堂的运行由“做什么吃什么”向“吃什么做什么”转变,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疫情期间,根据学校要求,他从1月25日开始就留守在沙河校区,直到7月31日,188天坚守岗位。在疫情最严峻的阶段,食堂只有25名员工在岗,除了保障三餐的正常供应,还要落实落细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全覆盖、无死角地做好日常多次消杀和保洁。他笑称:“那段时间,食堂从顶棚到脚下的地沟,每天都要被翻三遍”。疫情防控期间,根据校园管控要求,外来人员及车辆不能进校,食堂的原材料供应都由杨经理带领员工一趟一趟从校门口搬运到食堂。很多员工家中有急待照顾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员工们的情绪也与防疫工作的推进息息相关,作为食堂经理的杨文义在自己坚守抗疫一线的同时,时时关心留守在校内的员工,疏导他们因无法回家、无法见到家人的焦虑,带领员工们一道努力,筑牢沙河食堂的安全防线。
张灯海,中共党员,沙河食堂厨师,他从4月1日接到返校通知,就回到了沙河食堂。6月北京新发地发生聚集性疫情,他被派往学院路校区支援。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在一线,负责把守食堂接货的第一道岗。此外,他还要负责食堂的消杀、清洁等其他工作。当时正值北京最炎热的夏天,40几天他一直驻守在学院路校区的抗疫一线。
在沙河食堂,有一道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早餐包子,每一次都会在窗口排起长长的队伍,来晚了还会因售罄无法买到,这道早餐包子就出自张师傅之手。为了做出符合同学们口味的包子,他每天都要清晨四点半到岗,和面、醒面、揉面、擀包子皮、和馅儿……一个小小的包子,从制作到最终送到同学们的餐盘里,要经过24道工序。张师傅有自己的做包子秘诀,馅儿里要放什么调料,肉和菜的比例是多少,和面时还要根据季节温度的不同调整放碱的比例,才能制作出口感最好的包子。为了同学们每天清晨都能吃到美味的包子,张师傅全年无休,见证了沙河校区每一个清晨四点半的模样。完成了早餐供应工作后,来不及休息就要立刻开始午餐食材的筹备,一直忙碌到下午两点午餐供应结束,他才能稍微休息一会然后又要开始晚餐的准备。尽管会有很多疲惫的时刻,但他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坦言,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同事们的通力配合,菜品的每一道工序,从收货、分类、洗菜、切菜……每一道佳肴都凝聚了整个沙河食堂员工们的心血。
杨经理和张师傅都是2010年来到沙河校区的“拓荒者”,从那时起,他们就固守沙河,再也没有离开过。在他们初来时,沙河校区荒芜的地方还有很多,校门口的野草就有一人多高。如今,沙河校区的后勤保障愈加完善。明年,又会有新食堂在沙河校区开放。近十年来,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勇于担当,在每一个组织需要的时刻,他们都站在最前线。他们是沙河食堂众多“拓荒者”的缩影,更是北航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他们用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开拓者”变为“前行者”,推进北航沙河校区建设得更加完善、美好。